首頁 > 文章分享 > 閱讀好文
 
推文: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
 
點閱次數:2500
FORMOSA美麗新視界-基督徒的環境教育課
「我是葡萄樹;你們是枝子。」(約翰褔音十五15)
作者/吳柏毅

  6月5日是每年的世界環境日,其目的在於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,同時也促使各國政府關注環境事件、提出具體作為。今年是聯合國「國際森林年」,世界環境日亦以森林為主題,行政院環境保護署(以下簡稱環保署)便以「森森不息、水水台灣」為主題舉辦活動。

 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對台灣尚具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,即是我國「環境教育法」(以下簡稱環教法)正式實施之日,成為全球第六個具有環教法的國家(依先後順序為美國、巴西、日本、韓國、菲律賓等國)。但在此別具意義之日的前一刻,台灣卻在國際間爆發類似中國三聚氰胺的山寨版,因為昱伸香料食品公司、賓漢香料化學公司將所生產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,以相對低成本的塑化劑(DEHP)取代棕梠油製成。經醫學研究發現塑化劑將影響人類心肝腎、以及內分泌系統。

  然而,塑化劑僅是環境荷爾蒙其中之一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食、衣、住、行中,充斥著各種環境荷爾蒙,不肖業者在貪圖利益的驅使下,使他人的福祉受損;而人類的行為與環境的關係又相當密切且複雜,無論有意無意、總是藕斷絲連,因此受害者又擴及自然環境,經過網狀的生態系統,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他生命,或再度回到人類社群中。在生存的威脅下,於是人類建立起一種方式,盼望能解決人類與環境間的問題,稱為「環境教育」。

環境教育?還是教育環境?

  環境教育(Environmental Education)四個字拆開我們都認識,但解釋起來卻非易事。每當有人問我所學的環境教育究竟賣的是什麼膏藥?資源回收、環境保護是耳邊最常聽見的回應,是也非也、卻僅算沾到邊。

  環境教育的對象是全體人民,目標是透過各種教育方式與方法使人民成為「環境公民」(指的是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)。換言之,環境教育是:(1)培養正確的環境觀,除了基本的──人必須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關係之外,亦須與自然建立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尊重並為對方設想;(2)獲得維護自然的知識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,諸如生態平衡、自然保育、污染防制、親近鄉土、永續生活等;(3)一種持續不斷學習,並透過社會共同合作的過程。

  所以,環境教育的目標不單單只是資源回收或環境保護而已;而是當人會「選擇」關心他人與環境的健康與安危時,在生產產品當下,便會考慮所添加的原料是否造成其他生命的損傷。

環境教育法又是什麼?

  台灣環教法最初的版本出現於1992年,當時參考美國1990年「國家環境教育法」的主要精神及模式擬具第一版草案,然當時正值「環境基本法」審議期間,環保署暫緩環教法立法工作。直至2002年環保署再次推動立法,歷經政府部會、民間團體共同參與無數次公聽會或議會共同研商,終於2010年5月18日於立法院完成二讀與三讀審查,並宣佈隔年2011年6月5日正式施行。

  環境教育要培養環境公民,而環教法的設立則是透過立法的方式協助推動環境教育,明定環境教育政策、權責單位、推動與獎勵、及罰則等項目。利用Google搜索環教法,會瞭解該法書明數點重點,例如:(1) 屬於全民的環境教育,規定公務人員及高中以下的學生,每年須參加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(第19條);(2) 為提升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人員的專業並確保品質,將採用認證制度(第10條);(3)各級主管機關須設立環境教育基金,以供教育訓練、推廣等相關活動使用(第8、9條);(4) 違反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條文,且被罰款5000元以上(或遭處停工、停業處分)者,需接受環境講習(第23、24條)。

基督徒的環境教育課程?

  其中有人提出對環教法施行的擔憂,如上所述環教法的第一個重點「每年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」,到底短短的四小時能教什麼?這便需釐清環境教育的目標──在於培養環境公民,而其中的關鍵在「價值觀的改變」。因為知識與技術僅是協助我們分析、解決問題的工具,若價值觀未曾改變,則事情將毫無變化。於是,我想起過去曾詢問自己,基督徒也需要與自然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嗎?

  耶穌曾對門徒比喻:我是葡萄樹、你們是枝子,若枝子不與葡萄樹連結便無法結果。由此,身為枝子的我們也可以回到葡萄樹上尋覓答案。如同本專欄中常提到的觀點,上帝、人類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,聖經中載明許多善待土地的原則,例如:「……不可舉斧子砍壞樹木;因為你可以吃那樹上的果子,不可砍伐。田間的樹木豈是人,叫你糟蹋嗎?」(申廿19)遵守這些原則才能得著天父的祝福。其中,上帝也親自向我們示範祂對所造大自然的照顧:「你想烏鴉,也不種也不收,又沒有倉又沒有庫,神尚且養活牠。」(路十二24)

  牛頓堅信上帝賜給人類兩本書,一是《聖經》,二是大自然,因此為了瞭解上帝,我們必須在研究自然的同時,勤讀《聖經》;更能透過關愛自然,進一步瞭解上帝。所以,基督徒的環境教育課還是從信仰中開始吧!

首先,要先瞭解信仰中究竟如何看待環境?可以透過下列不同的方式:

  1. 主日崇拜:台灣基督長老總會訂每年6月的第一個主日是「環境主日」,目的在提醒我們學習成為「盡忠的大地好管家」。
  2. 主日學、查經班:透過研經、討論的方式進行。可使用相關的書籍做為討論的方向,如谷寒松、廖湧祥合著《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》、生態關懷者協會出版有關「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」的四本套書等。

  第二,實際的參與和實踐。例如:日常生活中的資源回收、垃圾減量;安排主日禮拜於戶外進行,或者安排會友出遊,透過置身於自然中與實地的踏查,建立與自然的連結(耶穌不也時常於曠野中禱告);甚至主動關心社區中發生的環境問題、參與當地環保團體的活動。不論採取何種行動或方式,都可由眾人共同討論出方向,再尋求資源的協助並執行之。

  在這個環境危機充斥的時代,我相信上帝已將祂的智慧藉由不同方式賜予我們,來面對問題;但是你我需時常提醒自己──枝子是否與葡萄樹常相連結?

備註:

環境教育資源: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、北中南東各的教育大學皆有環境教育研究所;或者屬於全國性的環保團體,如:荒野保護協會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、環境保護聯盟等。


資料提供單位:生命教育中心
 

 
 
 
  copyright  
     

powered by ICPCT.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